====== 日本大鲵(オオサンショウウオ) ======
日本大鲵(Andrias japonicus)是一种水生以及习惯于夜间活动的两栖动物,是世界第二大的大鲵(第一为中国大鲵——俗称娃娃鱼)。主要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到岐阜西部,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。因其身上有一种浓烈的、似辣椒叶子的味道,故又被称为大山椒鱼。
----
===== 日本大鲵的Friends =====
{{:两栖纲:日本大鲵.png?600|}}
----
==== 游戏中的日本大鲵Friends ====
{{:两栖纲:日本大鲵g.jpg?600|}}
----
===== 现实中的日本大鲵 =====
{{:两栖纲:日本大鲵.jpg?600|}}
| **中文学名** | 日本大鲵 | | **目** | 有尾目 |
| **拉丁学名** | Andrias japonicus | | **科** | 隐鳃鲵科 |
| **日文俗名** | 大山椒魚 | | **属** | 大鲵属 |
| **英文俗名** | Japanese Giant Salamander | | **种** | 日本大鲵 |
| **界** | 动物界 | | **命名作者** | Temminck |
| **门** | 脊索动物门 | | **命名年代** | 1836 |
| **纲** | 两栖纲 | | | |
* 体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、体重25千克;最大可达1.5米,重45千克。在颜色上通常是暗棕色中间夹杂着黒色色斑。它们有着扁平的身躯,宽大的头部,短小的四肢和细小的眼睛。在其头部还有很多疣突(可理解为小疙瘩)。它们的疣突不像中国大鲵成对存在,而是单个存在。
* 属于夜行性动物,一般白天会潜伏于岩石下发缝隙中休息。
* 可以通过改变皮肤下的细胞色素流动进行伪装变色,并且全身存在的疣突会帮助感应周围震动,帮助捕食。
* 捕食时依靠自身强大吸力,吸入猎物。
* 依靠表皮对水中的氧气进行吸收。
* 有观点认为,日本大鲵是日本妖怪——河童的原型之一。
* 日本大鲵与中国大鲵形态很像,主要区别在于日本大鲵头部背面疣突**大而明显**,且单个出现(图a),而中国大鲵头部背面散布小疣粒,眼眶上下方至吻端、口角后方的小疣粒**排列成行**(图b). 中国大鲵在日本为入侵物种,与日本大鲵杂交后的个体头顶密布小疣粒(图c)。
{{:两栖纲:日本大鲵和中国大鲵的区分.png?600|}}
==== 保护级别 ====
列入《[[http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4%B8%96%E7%95%8C%E8%87%AA%E7%84%B6%E4%BF%9D%E6%8A%A4%E8%81%94%E7%9B%9F|世界自然保护联盟]]》(IUCN)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.1——近危(NT)。
列入《[[http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8D%8E%E7%9B%9B%E9%A1%BF%E5%85%AC%E7%BA%A6/909827|华盛顿公约]]》CITESⅠ级保护动物。
==== 参考资料 ====
* [[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Japanese_giant_salamander|Japanese giant salamander - Wikipedia]]
* [[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8wg9Z01IwPHNo6C2j5Ny-RKFoD0VHst53taVAfbA8-lb-xveDM6UNh7SY2GWFztOlG81xrw4dNMm4pTO_DGGiz7ySPAJ9rsXoX-kBvMVZl8NBZxCbUyUADCbXr8I6Zc3v5XuR_48VhPUj7Xhb8T4jMp-2CqTYSchWaAx9djb0RQ_0z1yNnYvfa_2-NlMkfit|日本大鲵_百度百科]]
* [[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5964590/?t=2772|蝾螈之王【国家地理:动物零距离】]] 30分30秒开始,以爬虫学家的角度探索各类蝾螈体液的毒性(其实就是作死尝黏液)
* [[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14158995/index_23.html?t=2575|河中巨怪]] 23分00秒开始,一个生物学家兼垂钓爱好者对侧重神怪方面的探索(有点像高大上版本的《走近科学》)
* [[http://example.com|【纪录片/BBC】玩命全接触 第二季]] 39分开始,演员多米尼克·莫纳汉的视角,偏向娱乐性。前39分钟有介绍日本各式各样的特色。
* 王杰.日本大鲵的现状及对中国大鲵保护的启示【J】.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》 , 2015 , 21 (4) :683-688
----
{{indexmenu_n>ri ben da ni}}